宗親刊物

永春劇頭鋪施氏宗祠—墩兜堂、南墘堂

作者﹕施自補
 
    永春劇頭鋪(現吾峰鎮吾中村)施姓於明永樂22年(公元1424年),從晉江衙口十二世遷入永春至今有590多年,傳至二十三世(從晉江衙口一世評事公算起已傳至三十五世),人口2600多人。

    從永春劇頭鋪一世普生公起,昭穆序號依次為:仕際應侯文章慧業修 至性能純養 正心得自由 恬淡明素。

    劇頭鋪施氏正祖祠稱墩兜堂,次祖祠稱南墘堂。

    墩兜堂座落於天馬山脈的內厝垵山麓,是一世祖普生公,於公元1424年從桃源五里街金峰殿官田廟學前遷到劇頭鋪肇啟基業,繁衍生息之源,被後世尊為正祖祠。墩兜堂座向為坐艮坤兼寅申,主體建築面積256平方米,埕面積500平方米,為五開間磚、石、木結構,具有“肥樑粗柱”之特徵,屋頂雕有雙龍翅脊,堂內繪有壁畫。中脊對聯:墩傲謝公堆恍似半山遺古跡,兜承歐氏建宛然首鎧固宗基;浦口對聯:墩前耀龍旗敢誇階下青雲起,兜外衛虎榜堪羨堂中文炳多;門口對聯:敦言祖德宗功遠 兜勢青龍白虎朝。1937年劇頭鋪五修族譜曾經重修。

    南墘堂座落於天馬山脈的虎坪頭山麓,在四世時,枝分為道明公(內厝)和醉翁公(外厝)兩房系,外厝房系的宗親們共同興建南墘堂,尊稱為次祖祠。南墘堂座向為坐甲庚兼寅申,主體建築面積463平方米,埕面積1350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具有“肥樑粗柱”之特徵,屋頂雕有雙龍翅脊,堂內繪有壁畫。中脊對聯:南支自臨濮衍派本石渠人文拱秀,乾前對龍旗後環有虎榜國族流芳;浦口對聯:南潯遷入桃西肇啟千年基業乾天生成梓里好安萬世子孫;門口對聯: 南國沃饒家境裕乾圈复幬德名揚。1937年重修。

    這兩座土木結構的祖祠,日久年湮,風吹雨打,失修多年,部分墻體傾壞,柱、梁、蟲蛀腐損嚴重,破爛不堪。

    劇頭鋪施氏宗親正想重修祖祠,因缺乏資金而苦惱之際,1991年4月,旅居台灣台北市的憲章宗長首次回到闊別半個世紀的故里永春劇頭鋪,探親訪友,聽說家鄉欲重修祖祠,即邀部分宗親拜謁兩宗祠,當見到兩宗祠不但破舊,而且有崩塌的危險,心情十分沈重地說:“祖先辛勤肇建祖祠,到我們這一代,若不整修,任其倒塌,將上愧對祖先,下愧對後代。”於是,請工匠估計修建兩祖祠費用。如小修,需要人民幣15萬元;如中修,需要人民幣30萬元。

    為募集重修兩宗祠資金,憲章宗長親赴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地,倡議重修兩宗祠,得到國種、金忠、德瑞、得貢、光榮、自庚等宗親熱烈響應捐資,共襄盛事。

    1991年12月,憲章宗長再次回鄉,作出對兩宗祠進行中修的決定,組織成立重修祖祠董事會。名譽董事長:憲章;董事長:自劉;副董事長:由程、台南;董事:金川、德露、炳文、少評、玉遂、招英、由單。1992年農歷正月廿二日,兩宗祠重修破土動工,當年十一月廿五日竣工。由於嚴加管理,精心施工,按質按量如期竣工,費資人民幣31萬多元。兩宗祠告竣,憲章宗長又為落成慶典,剪彩活動而奔走,不辭跋涉,親自上門走訪,聯系各地領導、名人為施氏兩宗祠題贈牌匾,把兩宗祠大廳掛滿,金碧輝煌,美不勝收,展現施氏榮耀。重修後的墩兜堂、南墘堂,古色古香,富麗堂皇,典雅秀麗,精雕細琢,是傳統藝術文化的結晶,讓人嘆而觀止。

    憲章宗長,熱愛家鄉,敦宗睦族,倡議重修祖祠,慷捐巨資,與海內外宗親一起,實現夙願,功不可沒,且必將砥礪後人:臨濮精神,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