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親刊物

福建福鼎桐山施氏宗祠

(施均揚、施忠宣整理)
 
    福鼎《桐山施氏小史》雲:“吾桐山施姓源出溫陵支分潯海,明嘉靖年間由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鄉(施炳公後裔)十三世祖有典公次子、十四世祖應顯公,字賢咸,外出遷居福寧府寧德縣二都施家山,公為寧陽始祖,生太夫子三人。萬歷年間,因倭寇騷擾,吾國沿海寧德二都受其波及,吾施氏盧舍被毀一空。次子翹馨公,號德明,攜眷陸太孺人轉遷羅源縣即潯海十五世祖,亦即遷桐第一世祖也,生子三,次子肇遒公,字孔祿,號榮所,於明天啟年間由羅源縣轉遷福鼎前岐(至今尚有文房後裔定居前岐),生子二,次子永佑公,諱盛,號正庵,明崇禎年間轉遷浙江泰順縣永莊,覆由泰順遷回福鼎桐山南門外桑園境構屋而居,遂聚族於斯,生子四,長元龍、次元駒、三元熊、四元俊,分文、行、忠、信四房。”

     桐山施氏先祖於嘉靖年間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鄉輾轉遷至福鼎桐山城南桑園境(即今施厝巷)定居,稱德明公為遷桐始祖,開枝散葉,蕃衍生息,已歷時四百年,傳十九世。施家歷代曾七次修譜,譜載:前清康雍乾嘉盛世之日,亦是我施家輝煌之時,蕃衍发族,支分派別,枝繁葉茂,建祠修譜,高廈櫛比,科第蟬聯,賢人輩出,聲名遠播。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有:

     ◆ 施如憲公(1739-1808),字自典,號敘齋,文派坤房,乾隆戊子科中式武舉人,歷任
        浙江鎮海參將、廣東南澳總 鎮等職。官司銜為正三品,曾三次陛見乾隆皇帝。

     ◆ 施如全公(1767-1841),字自揚,號苑川,忠派月房。乾隆甲寅科中式第三名舉人
      《經魁》,敕授文林郎,浩贈朝議大夫。受命參與編纂首部《福鼎縣志》。

    新中國成立後,我施家大學畢業生甚多,亦有多人榮獲美國博士學位。

    桐山施氏行弟自四世起:元學大如廷、宗紹得從均、繼傳光慶志、秀瑞景長英。郡望“吳興郡”。清道光五年(1825年)肇建宗祠,道光九年(1829年)竣工落成,立堂號“時思堂”。該堂前後左右衡宇相望,均為施氏族人,故得名施厝巷。閩東地方有諺:“福安好穆陽,福鼎好校場。”施厝巷恰位於校場旁,在整個閩東地區都甚為聞名,是福鼎城區中一條頗具特色的古民居老巷,屬於典型的城中族。

    福鼎《太姥文化》載:從古老施厝巷房屋布局和極具清代建築風格、雕梁畫棟的特色中,可以看出施氏後裔中有不少為大財主。他們慷慨解囊,資助社會公益事業,是因施氏族產豐厚,故清代及民國年間,施氏祖先有足夠的資金參與地方寺廟、書院、學校、橋梁、道路等公共設施的興建,成為桐山之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