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祖先圖像

施 氏 歷 史 源 遠 流 長

  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創造了和天地共存,於日月同輝的中華文明。在這漫長的歲月,由北到南都有我施氏古聖先賢的足跡。認識祖先,追尋自己的根,秉承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光前耀後,直教臨濮之光照遍中華大地;緬懷先賢及其建樹,宏揚和繼承他們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讓他們的光輝事蹟澤及千年,永垂不朽。


始 祖 魯 惠 公 - 施 姓 源 流

  [施]姓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惠公之子施父,其支孫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姬姓的周文王行仁政,天下所歸,在位五十年。文王崩,其次子武王繼位。周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輔助武王討伐,減商後建立周朝, 武王即天子位,封弟周公于魯(今山東)。武王死後,子成王繼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長子伯禽被封為魯候,成為魯國的開國君主,建都曲埠。周公是輔國重臣,必須留在朝廷,實際治理魯國者是伯禽及其後裔,前後曆八百七十三年。
  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周平王被迫東遷,從此周王室開始衰弱,周王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還。諸侯爭霸,大國兼併,大夫專政,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為命是從。其時,魯國傳至伯禽的第八世孫魯惠公時,惠公生三子,隱公(息姑)、桓公(軌或稱允)、尾生(施父) 〔據《史記》記載及《施氏世界》著姓考〕。第三子尾生字施父,賢德而有才華,在桓公主政時為魯國大夫,是春秋名臣之一,桓公差遣其聘齊公先往朝周,周天子為嘉其義,厚加賞賜,遂命將尾生字施父的[施]字賜為姓氏,成為施氏的得姓始祖,其子孫開始了施氏的傳衍。歷代以來均奉魯惠公為施氏始祖。
    (按:有關施氏得姓過程有不同版本的記述:[流譽他方,各國歸仁,遂以他方二字合為施氏;封于施國,以國為姓]。綜觀所有記載,得姓始祖均屬於魯惠公的第三子。這畢竟是公元前的事,難有完全真確的考究,諒也無損我們對施氏源流的認知吧!)




錢 江 始 祖 - 唐 秘 書 丞 典 公

  錢江始祖唐秘書丞典公,祖妣許氏,于唐昭宗十六年(公元903年)與長子敬敷(官任宣教郎)次子敬承(官任宣義郎)從河南光洲固始縣隨閻王王潮南渡,擇居牙水之右,定名[錢江],世代蕃衍,至今一千一百年整。
  施氏祖先自三國時期開始南遷北移。唐末黃巢起義,中原沸騰,公卿避難,秘書丞典公由河南光洲固始縣入閩遷居晉江錢江開基,是為錢江始祖。典公別世,敬敷、敬承兄弟設立典公的遺像等為始祖。始祖生前精于天文曆法,對與地盤庚研究深奧。相傳其親自勘定墓地在〔青石山〕(現後宅村),因為此地龍脈發源於靈源山,山峰突起,開屏展帳,山川拱秀,奇石巉巖。並謂此地 〔進前三宰相,退後萬年丁〕,又詢祖妣之意見。典公逝世後,祖妣親自將棺木退後安葬。至今子孫蕃衍數十萬,足跡遍及五大洲,足見祖妣用心良苦!
  錢江始祖典公陵園于1989年初重建落成。1989年4月晉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行文確認錢江始祖典公陵園為文物保護單位。




潯 江 始 祖 - 宋大理寺評事炳公

  炳公,字延耀.號煥章,樞公長子。年已六十六高齡,于宋高宗紹興年間,考中進士,官大理寺評事。
  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評事炳公由河南光州固始縣遷移福建省福清市。炳公生於宋高宗建炎元年丁末年,卒于宋甯宗慶元元年庚申年,葬於福建省福清市高樓鎮高樓山。取鄭氏,育有三男;長子施秀、次子施英、三子施茂。評事公長子施秀,登南宋逍淳熙辛醜進士,宋孝宗時官太原守,住高樓鄉。評事公次子施英字彥生,生於南宋淳熙己末年,遷居南潯,娶黃氏,子孫蕃盛,譜牒未詳。評事公三公子施茂字得根,南宋甯宗逍廣時(公元1168—1224)官南潭州都事,遷居福建省晉江南潯(今福建省晉江市衙口),娶何氏,子孫蕃盛,譜牒未詳。
  錄之高樓鄉譜,曉然于吾宗系所從來,及支分派晰,與其間卓行高風,彰彰表著,可無遺憾矣,獨惜始祖評事公,及大宗樞公,上舍公,之諱字卒藏,竟失其傳,譜牒未詳,則曆世既遙,無從考訂。



靖海將軍、靖海侯 - 施琅

  清間晉江人, 隸漢軍,鑲黃旗,字尊候,號琢公主,生於明熹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世居晉江南潯鄉(今衙口)。父大宦,育有三子,琅居中。少年時,氣骨非凡,性喜練武,亭長滾刀與藤牌,於讀書未成,即從師苦練站陣和刺擊之技。數年後,兵法無不精通,智勇雙全。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投其宗叔明朝副總兵施天福部下,因戰功升遊擊將軍。清初時為鄭成功左先鋒,屢建戰績。從父弟被鄭所殺,逼上投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隨清軍西征廣東。十三年(一六五六)率兵擊敗鄭軍于福州,授同安副將,旋升總兵。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擢福建水師提督,次年以功加右都督,褂靖海將軍印。 時年鄭成功已死,鄭經(鄭成功長子)嗣位,盤踞台澎兩島,琅多次疏請攻台。二十年(一六八二)經李光地及姚啟聖舉焉再任水師提督,加太子太保,屯兵福建沿海,積極準備攻台澎。二十二年(一六八四年)六月,與黃梧聯手,從銅山(今福建東山)率兵先陷澎湖,攻擊鄭軍主力。八月鄭客爽(鄭成功之孫)在部將馮錫範、劉國軒陪同下宣佈投降,琅公在此時為清王朝完成統一大業,後康熙帝成立臺灣府,封琅公為靖海候。並賜百字詩篇:[卿仕際應候,世士國光修……傳芳衍慶,錫祚壓千秋]。來表揚一代橫曜馬的施將軍,為大清的統一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