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施氏先賢錄

 
施 父: 春秋初期,魯國曲阜人,魯惠公第三字,名尾,又名尾生,約生於公元前七三○年,魯桓公朝為大夫,魯桓公任命他去訪問齊國,他認為周朝天子尚在,應該先去朝周而後聘齊,周桓王嘉許他的忠心。遂以他的字施父賜姓為施氏,是為施氏賜姓始祖。春秋左傳桓公九年(公元前七○三年)記載:曹國太子來朝,桓公待以上卿之禮,初獻酒,次奏樂,曹太子聞樂奏而嘆,施父曰:一曹太子其有憂乎?非嘆所也。一尚友錄亦記載:吳興徵音,魯惠公子施父。
   
施 伯: 春秋時代,魯國曲阜人,施父之子,史記注云:魯惠公孫,即施氏二世祖,魯莊公朝為大夫。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莊公九年(公元前六八五年),管仲被魯國囚禁,齊國告訴魯國,希望活捉管仲。施伯說:一齊國希望獲得管仲,並非要殺他,是打算重用他,重用他以後,便將成為魯國的禍患,不如將他殺死,以其屍體送回齊國。一莊公不聽,即囚禁管仲送往齊國,齊人即以管仲為相,輔佐齊桓公稱霸。後人稱讚施伯有先見之明。
   
施孝叔: 春秋時代,魯國曲阜人,魯成公朝為大夫,春秋左傳注云:他是魯惠公的五世孫,與施氏族譜相符。魯成公十七年(公元前五七四年),齊國的人名叫鮑國來到魯國,作施孝叔的家臣,因為施孝叔知其賢而重用他,所以鮑國在施氏家中很忠心。
   
施之常: 名樹德,字子恆,春秋時代,魯國曲阜人,為施氏八世祖。他是孔子的弟子,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贈乘氏伯,宋高宗紹興十四年追封臨濮侯。贊
曰:開國乘氏,有德斯彰,參稽百行,贊理三綱。
   
施固鎮: 秦朝為大儒,遇焚書坑儒之厄,逃避到甘肅省隴西地方,匿居在嚴氏家中,改為姓嚴,到了漢高祖滅秦,他不但逃過浩劫,且在隴西生了施真、施訴、施員等三個兒子,父子終皆恢復施姓。他是施氏二十二世祖,長子施真回到山東,為齊王田儋的大夫;次子施訴回到楚地,遷居沛郡,後代子孫皆在碭山之陽,為我施氏一脈相傳,季子施員留居隴西,失去聯繫。
   
施 讎: 字長卿,漢朝沛人,與孟喜、梁丘賀同從碭山人田王孫門下研究易學,梁丘賀為少府時,舉薦施讎拜為博士,漢朝甘露年間(公元前五十三年與公元前五十年之間),他與諸儒雜論五經同異於石渠閣。後來他傳授易學給張禹,張禹再傳授彭宣,由是施氏的易學,有了張、彭之學。他是施氏三十一世祖。
   
施 延: 字君子(君嗣),漢朝沛國蘄人,精明五經星官風雨。因為家貧,曾經到海鹽半路亭地方擔任工作,以養母親,所以居住吳興郡。時適馮敖為督郵,來到此地,知道他是一位賢人,便下車入亭,請他與同飲食,並脫衣服給他,但是給他錢,他不接受,所以舉薦他為官,在後漢延光年間(公元一二二年至一二五年),拜為鴻臚卿之官職,因諫太子不宜廢立,以致忤旨被休官回家。漢順帝初年(公元一二六年),又徵召他拜為太尉官職。他是施氏三十七世祖。
   
施世瑛: 字玉華,隋朝安吉人,勇斷有才氣,於隋朝大業年間(公元六一六年),天下大亂,乃率宗族有智略的人,及鄉鄰弟子,聚糧共守,聽到唐高祖起兵,率領群眾去歸附,官拜洮州刺史,受賜金鐘及錦帛,敕封東興侯,諡恩普,他是施氏四十九世祖。
   
施肩吾: 字希聖,唐朝分水人,自幼聰敏,當世的人稱讚他是位神童,有詩人的名氣,唐朝元和年間(公元八○六年至八二○年)考中進士,退隱洪州西山地方,終身不願作官,他所著作,有文集十卷,最後遇到旌陽許遜傳授他的丹方,遂得道成仙而去了。他是施氏五十三世祖。
   
施敬本: 字知源,唐朝丹陽人,開元年間(公元七一三年至七四一年)考中進士,為西門助教,玄宗將封禪(公元七五六年七月之前),詔命有司講求儀典,他力陳古制最為詳悉,因此升為太常博士。集賢殿修撰,最後補闕為右秘書郎。晚年退居福建建陽縣東溪,卒年六十八,他是施氏五十三世祖,其次子施俊為建陽一世祖,也是福建省福清市龍田鎮高樓施氏與潯海施氏的根源。
 
施士?: 字晉卿,又字德明,唐朝吳興人,以詩著名,任大學士九年,後為博士,韓愈為他作墓誌銘,文中說:﹁先生明毛詩,通春秋左氏傳,朝中士大夫從而執經考疑,踵于門。﹂長子友直官為縣主簿,次子友諒官為齋郎,他是施氏五十三世祖。
   
施師點: 字聖與,號魯山,宋朝上饒人,生有異質,幼入太學,十歲就精通六經,乾道年間(公元一一六五年至一一七三年)考中進士,初任臨安府教授,他曾言民困窮,乞免欠稅負擔,宋孝宗詔令從之。升任翰林學士,出使金國以禮,有所執言,金國的人,駭然驚異。官至樞密院參知政事,與周必大協心輔政,搜訪人才,進退合宜,撰詩文二十卷。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正憲。他是施氏六十七世祖。
   
施 全: 宋朝錢塘人,政和朝(公元一一一一年至一一一七年)為殿前司後軍使,憤怒秦檜殺岳飛,挾刃要殺秦檜,反被秦檜捕而殺之。其子小龍、小鳳逃居河南。然以岳飛在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四一年)被殺,二十年後施全行刺秦檜,此時施全應該在六十歲以上。
   
施 祖: 字宗澤,宋朝建陽縣人,為京吏,宋徽宗宣和年間(一一一九年至一一二五年)任福建鹽轉運使,因此定居福清縣龍田鎮,為高樓一世祖。他是施氏總譜六十二世,建陽九世。
   
施 宿: 字武子,宋朝長興人,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一一九六年),為餘姚知縣,以興廢舉墬,加意風教,賣田買書,教誨學子,因姚北濱海地區,過去每年都要命令人民參加修堤工作,人民很苦,他就任縣令後,建設石堤,築塘捍海,自三江至定海地區,又築燭溪湖塘,建立莊田二千畝,以備修堤經費,免使民眾勞役之苦,功績與前任知縣謝景初同樣受人稱贊。又建集賢亭、招賓所在縣衙公署,為官廉正守已,仁惠及人,振起士風,革除吏弊,任滿將去,民咸懇留,遂居餘姚,卒後入祀鄉賢祠,立廟在鎮海地方,曾經撰寫嘉泰及會稽志。他是施氏六十八世祖。
   
施 才: 宋朝貴州人,自發解,歷任郡倅(副郡守),宣募洞蠻有功,因此入朝對答宋徽宗所問:南方風物之事,他說:﹁道德一而風俗同﹂。晉升朝散郎,及為永州太守。
   
施 坰: 字林宗,宋朝武進人,崇寧年間(公元一一○二年至一一○六年)進士,累官禮部侍郎,顯仁太后回鑾,為考訂儀典注釋,當時都以他的考訂為宜。他本性以孝友為重,在擔任官職之時,得到父親寄來的書信,必定冠帶整齊,然後跪讀,遇到恩賜奉命補官時,率先推薦弟侄,鄉里的人都稱讚其賢。
   
施宜生: 宋朝邵武人,博聞強記,政和年間(八元一一一一年至一一一七年),為穎州教授,於考試之日以射熊三十六賦,擢為第一名,累官禮部侍郎、翰林侍講學士。
   
施 鉅: 字大任、又字志宏,號苕溪,宋朝政和七年(八元一一一七年)何栗榜進士,紹興年間(公元一一三一年至一一六二年),與朱樸、鄭仲,同日升遷兵部侍郎,受詔之日,易服謝恩,他與朱樸穿著緋色衣服,鄭仲穿著綠色衣服,同賜毬文帶官位,累官參知政事,封開國侯。他以清約自持,無聲色之好,卒年九十一,諡文僖。是施氏六十六世祖。
   
施昌言: 字正臣,宋朝靜海人,考中進士,慶曆年間(公元一○四一年至一○四八年),為慶陽路按撫使,疏浚鵝池建六君子堂。皇祐年間(公元一○四九年至一○五三年),為發運使,作東園於儀真縣東,歐陽修有碑記。他以廉能居官,為太平州知州時,上呈政論三十篇,升遷為尚書屯田員外郎,入朝為殿中侍御史,終以年老乞求罷官退休。但是他在越州為知州任內別世,葬於吳郡,他是施氏六十二世祖。
 
施霆亨: 字榮南,宋朝邵武人(建陽支派),拜趙章泉為師,然後在鄉里教學,鄉人表揚他的教坊,謂:「尊道鄉」。
   
施元長: 宋朝宣城人,天聖年間(公元一○二三年至一○三一年)進士,累遷兩浙提點刑獄,他論鑑湖不可為田,內容甚為詳悉,後為洪州知州,有惠民的政績,建設學校,制定章程,以德業裕俗。
   
施 炳: 字煥章,福建福清縣龍田鎮人,宋朝紹興年間(公元一一三一年至一一六二年)進士,官拜大理寺評事,為官清正,負有盛譽。告老還鄉後,在龍田建造祖祠,以誌思故,並以皇帝御賜高樓為名,稱為高樓施氏宗祠。他是施氏總譜六十四世,高樓三世,潯海始祖。
   
施德懋: 宋朝端平年間(公元一二三四年至一二三六年)知建平縣,廉能有善政,民甚德之。
   
施元之: 宋朝吳興人,字德初,號坐嘯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一一五四年)張孝祥榜進士,官任右司諫,著有﹁施注蘇詩﹂。是施氏六十七世祖。
   
施德操: 字彥執,宋朝鹽官人,學者稱他為持正先生,其學以孟子為主,排擊楊墨,著有孟子發題,北窗炙輠錄。
   
施耐庵: 名子安,元朝東都人(辭源謂淮安人),元末官錢塘。與當道不合,棄官歸,閉門著書,有志餘、水滸傳等書。
   
施 顯: 字孟微,明朝常熟人,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在鄉試與會試皆為第一名,歷任監察御史。讀書勤苦,每當盛暑時,他坐在蚊帳裡讀書,蚊帳頂上都是他的文。他的兒子施緒集其文,名曰﹁兩魁遺稿﹂。
   
施德華: 明朝烏程人,性樸素能詩,洪武中有司以明經累薦不就,結屋數楹,自號城南小隱。
   
施 槃: 明朝吳縣人,家貧力學,穎悟過人,從父宦官淮安,年十八登正統己未(公元一四三九年)進士第一,擢翰林修撰,甫半載而卒。
 
施 環: 明朝吉安人,弟施瓊,父施成有媵子施璞,幼成疾,因此他的父親變心意不顧施環與施瓊,曰:﹁吾死奈璞何?雖然是在爾矣。一他們兄弟承諾願意照顧幼弟施璞。後來父亡,就將所遺金錢購買田宅,且分較有收益的產業給幼弟施璞,更在公私方面無不關心施璞之事,到了年老兄弟友愛有加,鄉人義之。
   
施 溥: 明朝醴陵人,性至孝,母董氏疾,施溥籲天刲服作羹奉母,母食之頓有起色。到了他母親別世,結廬在墓側守孝,哀哭如初喪,有二鳥棲於墓樹,聞哭聲便起悲鳴,若助其哀,此其孝行所及也。
   
施 儒: 字聘之,號西亭,明朝歸安人,正德丁卯年(公元一五○七年)舉人,戊辰年(公元一五○八年)進士,居官居鄉皆可稱述。初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出安南畿,以直道逮繫落職,嘉靖五年(公元一五二六年),詔命起用為廣東兵備嶺東道副使,疏立惠來、大埔二縣,屢次平定黠寇,致仕河源諸縣,有去思碑。
   
施 侃: 字邦直,號菁陽,明朝歸安人,少精敏不群,克養純粹,十四歲通毛詩,二十四歲舉鄉試,兩宮不利者十五載,深藏靜定,博觀經史,凡陰陽律呂兵卜奇秘,無不鉤勘,有得輒書於冊,聚積數百卷,為古文深雄渾懋,上擬秦漢,詩先氣格,意興深遠,與山孫太初游學,著有菁陽集,藏於家,嘉靖丙戌年(公元一五二六年)舉進士,歿於京。
   
施 峻: 字平叔,號璉川,明朝歸安人,嘉靖辛卯年(公元一五三一年)中試第八名舉人,乙未年(公元一五三五年)進士,歷任山東青州知府,性剛直,喜規人過,詩雋永流麗,人所膾炙,有璉川集,行於世,贈中順大夫。
   
施邦曜: 明朝餘姚人,官工部營繕司員外郎,魏閹(魏忠賢)興建三殿,工獨不往,因使邦曜拆北堂,限期五日,適大風拔屋,又使作獸物,倣嘉靖製,夢神告之掘地,得嘉靖舊物。他仕為左副都時,京師破,聞倪尚書自盡,即整冠服入內自縊,按有詩云:﹁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後諡忠愍。
   
施 璜: 字虹玉,號誠齋,明朝休寧人,棄舉業,發憤力行,與同州吳慎等,會講紫陽書院,學者翕然宗之。後師事高世泰,著有思誠錄,小學近思錄發明,誠齋文集。
   
施紹華: 字子野,號峰泖浪仙,明朝松江華亭人,工詞曲,書室名春雨堂,又名語花軒,三影齋,眾香亭,秋水庵,泖上新居等,著有花影集。
   
施 琅: 字尊侯,號琢公,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原屬鄭芝龍部下,順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不願隨芝龍降清,而投鄭成功,為左先鋒,立功不少。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因從將曾德犯法當死,脫逃賂匿鄭成功左右,施琅偵擒之,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曰:﹁法者非琅敢私,犯法安能逃?即使藩主自徇其法,則國亂矣。[促令殺之。但持令者乃是曾德摯友,回而不述執法前言,徒詭說:﹁爾欲以藩令脅吾,面叱殺之]之語,鄭成功大怒,次日下令捕施琅,及父施大宜,弟施顯。施琅乘機脫逃,受蘇茂之助,夜渡安平(令之安海),投施天福依鄭芝豹,求為排解。獲知鄭成功早忌其才,順此欲殺施琅,毫無辯解餘地,父、弟又被殺害,在絕望之時,改變不願降清初衷,奔往投清,累官福建水師提督。迨康熙廿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六月下旬,奉命率軍進攻澎湖,乘樓船突陣,流矢傷目。督戰益急,劉國軒戰敗,乘舟回台,勸鄭克塽降,終於克復台灣,消滅鄭氏,於八月入台受降時,不但嚴令勿殺鄭氏一兵一卒,親自往祭鄭成功墓。議留台灣,故於康熙廿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於是論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諡襄壯。他是施氏總譜七十九世,潯海十六世祖。
   
施世綸: 字文賢,清朝晉江人,施琅之次子,性警敏,聽斷如神,自司牧,累官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清白自持始終一節。官江寧時,有惠政,去官日,萬民乞留不得,乃人投一文,建亭於署前,名曰:「一文亭」,著有淮南集。是施氏八十世,潯海十七世祖。
 
施世驃: 清朝施琅之子,由行伍起家,積功官至提督,與藍廷珍總兵合力平定台灣朱一貴(鴨母王)之亂,在風雨中督戰病死,卒贈太子太保,諡勇果。
   
施朝幹: 字培叔,又字鐵如,號小鐵,又號義齋,清朝儀徵人,乾隆年間進士,官宗人府府丞,工詩文,著有六義齋、正聲、一勺等集。
   
施閏章: 字尚白,號愚山,清朝安徽宣城人,順治丙戌(公元一六四六年)舉人,己丑(公元一六四九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己未(公元一六七九年)舉鴻博,官侍講,纂修明史,進侍讀,為人孝友純篤,廉謹仁厚,好延譽後進,其為文,意樸氣靜,守歐、曾矩度,詩亦溫柔醇淨,得風人之旨,與王士禎齊名。著有學餘堂文集二十八卷,詩集五十卷。與北方宋琬並稱為﹁南施北宋﹂。官湖南時,地多虎暴,白晝噬人,為文告城隍神,期望三日得虎,次日郊外兩婦方舂,虎突至,婦以杵擲之,應手立斃,事由此息。他日修景賢、鷺洲兩書院,日與諸生講學其中,曾經說:﹁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喜言人過,便傷天地之和。一當時以為名言。
   
施維翰: 字及甫,又字研山,清朝江蘇上海人,順治八年(公元一六五一年)進士,累官浙江總督,曾在台上直言進諫,不畏權貴,一時權奸慴伏。他通今古,掌故章,數十上,所言關大計,京師士大夫,率傳錄其諫草,以相傳說,天子亦甚器之,諡清惠,祀於鄉賢祠。
   
施昭庭: 字筠瞻,又字寄篁,清朝江蘇吳縣人,康熙五十四年進士,知江西萬載縣,蒞任逸盜,溫尚貴作亂,設計擒之。後引疾歸,卒於家。
   
施聖揆: 清朝江西新喻人,十歲喪母,哀毀如成人、父歿廬墓三年,有白鶴飛繞悲鳴,與哭聲相應和。又繪二親遺像,每食必薦,出告反面。年至七十餘,事之如生,雍正八年旌表於朝,揚其孝也。
   
施心傳: 字結如,清朝寧化人,好學、工文詞,善山水,得雲林筆法,頗自矜重,不亂將作品給人,若富貴人往來,猶嚴謝之,當蒼松白雪,清風皓月之時,飲以佳茗、出素紙於案上,不自覺其性發,吮墨點拂,舋舋不倦。
   
施何牧: 字虞贊,清朝崇明人,康熙年間進士,官吏部員外郎,工詩,著有一山詩鈔,明詩去浮,韻雅史鞶。
   
施廷琫: 字黼雯,清朝無錫人,康熙年間生員,性孝友,晚年潛心宋五子書,書室曰鞭鶴軒,著有五經彙解,通鑑集論,鞭鶴軒集等書。
   
施彥士: 字楚珍,清朝崇明人,道光時代舉人,歷任萬全、南皮地方正定令,皆有治績。書室曰:求己堂,又名存志堂,著有海運芻言,讀孟質疑、孟子外書集證,歷代編年大事紀,宗賢考、求己堂詩文集。
 
施國祁: 字非熊,號北研,清朝烏程人,為生員,工詩詞古文,書室名禮耕堂,又名吉貝吉,著有禮耕堂文集,元遺山詩注,金源劄記。
   
施端教: 字匪莪,號嘯閣,清朝泗州人,官東城兵馬司,喜集唐人成句為詩,著有唐詩韻匯,識史漢翹、集唐、六書指南、嘯閣文集。
   
施從雲: 字燮卿,安徽桐城人,保定將弁學堂畢業,任清朝二十鎮七十九標一營督隊官、時與革命黨人互通聲氣,武昌起義,各省光復,與王金銘等舉義旗於灤州,被推為總司令,進兵至雷莊,為清淮軍王懷慶所襲擊,被執就義。生於民前三十一年,民國一年卒。
   
施紹基: 字植之,浙江錢塘人,美國康乃爾大學文學碩士,歷任交通總長,財政總長,駐英公使,出席國聯大會全權代表,駐美大使。
   
施世榜: 字文標,鳳山拔貢生,康熙三十六年鄉貢,樂善好施,對地方或姻親、族親貧困的人,多予救濟,曾經建造敬聖樓在南門外以拾字紙。由壽寧教諭,授兵馬司副指揮。他的長子是貢生施士安,捐資二百兩修葺鳳邑文廟,又置田千畝充為海東書院膏火費。五子是拔貢生施士膺,捐社倉榖一千石,都是他所做的義行。
   
施士安: 由府學附生,拔為例貢。
   
施士膺: 乾隆五年廩拔。
   
施鴻綸: 康熙四十四年,為乙酉科主考。
   
施 瑋: 康熙四十四年鄉貢,台灣府人,任侯官訓導。
   
施嘉春: 台灣府學附生,拔為例貢。
   
施國賢: 由廩生,拔為例貢。
   
施士範: 鳳山縣人,由附生拔為例貢。
   
施世黻: 台灣府學出身,康熙四十四年,中武舉人。
   
施世爵: 台灣府台灣縣人,雍正二年甲辰科吳泰來榜,中武舉人。
   
施 廷: 武職任斗宿鎮,在東石殉難。
   
施 舉: 武職任水師後鎮。
   
施國瓚: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 歲貢。
   
施國敦: 嘉慶四年己未 歲貢。
   
施嘉會: 嘉慶十二年丁卯歲貢。
   
施同世: 乾隆五十一年,協助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賞六品頂戴。乾隆六十年,協助平定陳周全之亂有功,加賞五品銜。
 
施朱氏: 州同知職銜施應芳簉室,年十九而孀,遺男施嘉惠尚在襁褓,朱氏立志守節,事姑能孝,訓子有方,歷節七十餘年,鄉鄰罕睹其面。
   
施 貴: 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行伍出身,康熙二十三年任台灣協標右營把總。康熙二十八年任台灣協標右營千總,康熙三十二年離任。
   
施定國: 福建福州府福清縣人,行伍出身,康熙三十年,任澎湖右營千總。
   
施德馨: 福建南靖縣人。舉人,任台灣府儒學教授。
   
施士嶽: 福建晉江縣人,歲貢,康熙三十九年任諸羅縣教諭,康熙四十七年任鳳山縣儒學教諭,升四川遂寧縣知縣。
   
施松齡: 福建古田人,壬午年舉人,任諸羅縣儒學教諭。
   
施必功: 泉州人,行伍出身,乾隆九年四月任台灣水師協鎮,乾隆十一年署台灣總鎮。
   
施大英: 晉江人,行伍出身,雍正十三年任台灣水師協標中營游擊。
   
施席吉: 泉州府人,行伍出身,康熙四十六年任澎湖協標左營千總。
   
施國楨: 台灣府諸羅縣人,原籍晉江,乾隆二十七年壬什科林開寅榜,考中武舉人。
   
施啟東: 福建安溪縣人,投誠,康熙二十三年任澎湖協標右營千總。
   
施必達: 晉江人,鎮標把總,嘉慶十五年任艋舺營陸路中軍守備。
   
施鳳來: 晉江人,行伍出身,乾隆四年任澎湖水師右營中軍守備。
   
施天鈞: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署台灣縣(今台中)縣學訓導。
   
施寅亮: 南安縣人,舉人,乾隆五十二年任台灣府教諭。
   
施瓊芳: 台灣府台灣縣人,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蕭錦忠榜,考中進士。
   
施葆修: 原名炳修,彰化縣人,同治十二年舉人,同治十三年甲戌科進士,官任兵部員外郎,寧都州知州。
   
施之東: 台灣府彰化縣人,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
   
施延封: 晉江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張克綏榜,舉人。任和平教論。
   
施啟東: 晉江人,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盧紉芳榜,舉人。
   
施贊湯: 淡水廳人(原籍漳州),同治五年歲貢,候補訓導銜,任台灣府鳳山縣儒學教諭,福建屏南縣學正堂。
   
施贊隆: 八芝蘭人(淡水廳,榜籍晉江),同治九年庚午科趙啟植榜,考中第八十四名舉人。
   
施謙益: 淡水縣人,光緒七年,恩貢。
   
施仁思: 彰化縣人,原籍晉江,光緒十七年辛卯科。舉人。
   
施 菼: 彰化縣人,原籍晉江,光緒十九年癸巳科林旭榜,舉人。